折叠椅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折叠椅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当体制机制改革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

发布时间:2021-09-10 04:02:13 阅读: 来源:折叠椅厂家

体制机制改革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通过使用我们的技术展的主导力量。

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明确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重点领域。根据国家发改委提出的 三步走 计划,到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这一指标将力争达到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引领带动作用。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规模、举国体制、后发空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和领域布局的背后,新的经济增长极正在规模空前的投资、科技力量的会聚和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的出台中逐渐形成。

但与此同时,体制机制障碍日益成为影响和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性瓶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当务之急,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面临许多尚未打破的体制化僵局和机制障碍。从根本上看,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深层次原因都源于体制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技与经济 两张皮 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方面,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储备不足,许多产业领域的关键和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另一方面,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目标导向不明、投入产出低效等问题,依然程度不同地普遍存在;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之间,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藩篱仍未完全打破,成果转化通道还不够通畅,全国目前平均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新技术的规模产业化也存在很多体制机制上的障碍。

此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落实,创新能力总体薄弱,甚至一些高技术企业对创新的性质及其对产业战略影响的理解也还非常肤浅。

二是创新产业链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系统不健全。

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长期处于基于产品出口战略的低端平台,缺乏产业自主性和创新整合能力,造成 被分工 格局和 强经济、弱产业 的状况。

曾经独立建造大型客机的工厂,长期满足于为美国波音飞机配套加工零件;曾经独立开发机车、铁路信号系统的铁路部门,则大量引进德国、日本技术。虽然经济在高速增长,但产业系统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基干产业的组织协调性逐渐削弱,甚至在一些领域已经土崩瓦解。

这就是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生态环境。

三是政府宏观管理缺乏有效的决策协调机制。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管理经验不足,对政府推动与市场主导的功能定位和协同互动关系把握不准,往往陷入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 的困境。

同时,由于体制上部门分割严重,决策协调难度较大,画地为牢、政出多门的现象都较为普遍,一些强势企业和部门利用传统势力阻碍技术的商业化,导致技术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商业上和国际竞争中落后于人。

从全国而言,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组织部署中,还存在多头布局、力量分散、定位不准、前瞻不够、政策不协调、措施不配套等问题。

三融合 问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节能环保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创新药物的市场准入机制、卫星应用的军民结合机制等也不够健全,都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瓶颈制约;与之相适应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应用支撑体系建设更是任重道远。

四是财税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投资管理不善。

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多元投入机制正在形成。但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和要求的资本市场和投融资体系尚不健全,力度不够,投入分散,支持方式、政策体系、使用与管理机制都亟待完善。

比如一些政府机构和行业部门在专项补贴时,不进行科学论证和公开招标,直接指定补贴产业门类和技术发展路线,甚至直接补贴给地方或行业所属企业,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而且严重歪曲了政策导向,产生了深刻的不良影响。

五是区域布局缺乏统筹规划与分工协同。

在重视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哄而起、低端拼抢的从众化苗头。

如全国有27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个城市都提出要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另有50%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这些为汽车行业发展指明了道路能源汽车。

这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不仅可能产生严重的结构性过剩,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效益低下;而且不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工协作,难以形成协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

六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不完善。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科技和产业界共同面对的体制性难题。目前我国创新人才队伍的规模与结构(包括学科结构、产业结构、能力结构等),都还难以适应和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一些产业领域特别是高技术企业,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在人才培养特别是人才引进中,不同程度地出现盲目草率、无序竞争、好大喜功、贪多求全、虚饰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现象。

破解体制机制改革和发展难题的对策建议

继续深化科技与经济体制改革,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机制,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

一方面,关键和核心技术从根本上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水平和效益,缺乏关键和核心技术,再大的产业规模也不具备战略竞争力;另一方面,重点产业、重要领域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具有垄断价值,是买不起也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才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据调查,目前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不到2%,大型飞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等大型成套设备、核心元器件和重要基础件长期依赖进口。我国风能装机容量居世界前列,但风电整机设计和轴承、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技术仍受制于人;太阳能电池产量为世界第一,但光伏电池生产设备主要依赖进口。生物、海洋工程等前沿领域的总体水平,第二代薄膜电池技术、第三代高倍聚光太阳能发电技术等,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很远,产业化阶段差距更大。

不破除科技与经济 两张皮 的体制障碍,不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功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战略性新兴产业既代表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也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必须聚焦国家业已明确的七大产业板块,强化目标导向,突出自主创新,着眼创新跨越,将突破一批核心和关键技术和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首要任务和核心目标。

当前,要进一步发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设置强制性门槛,使相关科技计划与国家重大工程、产业发展规划、重点行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协同起来,推动产学研用结合。

如重大科技项目,要通过紧缩实验视察材料的变形进程、破坏情势有重要的产业应用背景,能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突破关键和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解决方案;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具有迫切的应用需求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能引领和促进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我国科技与经济 两张皮 的问题,既有科技系统自身体制的原因,也有在全球低端制造平台位置下,创新要素需求不旺的原因。

要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创新要素供需良性互动的契机,推动产业发展主体与科技资源研发主体的结合,搭建高端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促进学科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在最有基础、最有可能的重点领域推动联合攻关,着力突破关键和核心技术。

企业要在强化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充分整合和利用科研院所与高校的科技资源,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科研机构与高校也要抓住机遇,及时响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科技支撑的需求,加强相关产业的前沿性和先导性技术研发,加强与龙头企业战略性合作。双方在科技计划与科研布局、科研经费与项目管理、知识产权与成果分享等方面,建立健全对接平台与合作机制,协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坚持以我为主、开放合作,构建协调、完整的创新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系统。

当今世界,一国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不再取决于该领域单一技术的领先,也不在于举国体制下少数产业发展的成功,完整、协调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才是产业强国的标志。

它能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和能力,使产业获得类似于生物般指数繁殖和进化发展的能力。

美国的新经济模式就不是以某种技术或某个领域的优势来确定的,而是以一系列颠覆性变革来构建创新产业链和高端产业平台,以此来主导全球产业分工。

日本和苏联能在二战的废墟中迅速崛起成一流强国,靠的也是这种产业体系。比如40年前日本开通的新干线,即使以当时的标准,其单项技术也相当粗糙,但钢铁、机械、电子、化学、空气动力学等各门类专业合力攻关,协调配套,终于引领创造了一个产业经济腾飞的新时代。

同样,一度被西方看做划时代工业奇迹的前苏联米格-25战斗机,也只是通过相关技术门类的紧密配合,把各项成熟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在保证速度、操控性等指标超出西方同时代战斗机的同时,还显著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可靠性。

再以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发展为例。以1948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1958年制成第一台固体元件计算机为开端,晶体管的发明和微电子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创了全新的信息时代。短短50年间,器件设计和制造工艺并驾齐驱,相辅发展,拉单晶、掺杂、扩散、离子注入、外延、溅射、化学沉积、光刻、表面贴装、自动化组装、纳米制造工艺等,都是在微电子器件和集成电路研制与开发过程中创造并投入运行的。

软件产业在硬件基础上发展起来,反过来又推动着设计、开发和制造技术的改进与飞跃。没有精密制造业,就不可能把固体力学和量子力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就没有信息产第1个层次的近红外的筛查分析结果表明近红外定性分析模型可用于再生塑料的辨认业。反过来,信息技术又作用于传统工业,使之自动化、智能化,极大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今天,美国已开始把信息技术与新经济向产业与社会结构的纵深推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长期以来,我国在全球产业和经济竞争中处于低端滑落甚至低端锁定的被动局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通过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发展,突破全球产业链的重围,而且更要注重通过相关各门类基干产业的协调配合,构建自主、完善的创新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产业基础和科技能力、经济实力的积蓄,利用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格局大调整的 时间窗口 ,只要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我国完全有条件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从 跟着走 到 想着走 再到 领着走 的转变,从而形成自主创新的产业系统整合能力,在全球竞争与发展中把握主动权和主导权。

全球化条件下的创新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必然具有全球竞争性。在资源紧缺的世界里,总体恒定的战略性创新资源一些国家多拥有一些,另外国家则必然少利用一些。

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通过政策引导,发挥市场优势,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跨越发展为目标,加强国际合作,不仅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 走出去 ,在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协作,而且要积极整合和充分利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全球创新资源,并通过技术标准、产业规范和绿色门槛,在更高的起点上构建创新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

强化需求拉动,切实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强劲动力。

邵阳西服制作
邵阳制作西服
随州订制西服
随州订做西服